(1)《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称出游时的食物都可来自山间,肥美的鱼从溪水中捕捞出,所谓();而用泉水酸制的美酒,口味甘冽。(3)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月亮时圆时缺,()。
更新时间:2024-11-24 09:54:42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899年发现的殷墟甲骨文,是近代中国史料“四大发现”之一。殷墟甲骨文内容丰富,甲骨刻辞大多是占ト的记录,但占卜的范围很广,涉及祭祀、征伐、农业、田猎、气象、疾病等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商代的社会生活,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甲骨文不止出现在殷墟,在北京、山西、陕西、山东、湖北,____宁夏都发现了刻有占卜辞的甲骨。殷墟甲骨文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但它不是当时唯一的文字,《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甲骨文有“典”“册”“聿(笔)”这样的文字,说明殷人祖先常规的书写材料是简册,书写工具是毛笔。只是用竹木做成的简册____腐烂,似乎无法在北方的地下长期保存,所以至今___没有发现商代的竹筒。从出土的材料看,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商王武丁以后才出现的,而商代早期、中期的青铜器上已有少量铭文。(),甲骨文字体简化较多。对于文字本身来说,汉代学者总结的“六书”的方法在甲骨文基本都已出现,已经说明它是成热的文字。文字本质上是记录语言的,_____受书写材质和体裁所限,甲骨文不能全面记录当时的语言现象,但是已经能够反应汉语的基本语法、词汇系统。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千百年来, 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 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量子保密通信)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可以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送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送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 年 8 月 10 日)
材料二: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格林说,潘伟健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 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 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伟健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潘伟健是一个有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 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 2017 年 12 月)
材料三:日本《读卖新闻》5 月 2 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 记者 : 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 亿元人民币,3 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 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 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 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5 月 7 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 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 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备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 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消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利用“墨子号” 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 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 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 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9.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