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组题网  > 生活常识  > 勤学苦练  > 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

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

更新时间:2024-11-28 08:28:33

  ①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49年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桥》,这部电影由王滨导演,编剧于敏,于洋、吕班、江浩等主演,后来演反派成就颇高的老演员陈强少见地塑造了相当正面的工人形象。

  故事发生在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时期。为了配合人民解放军全面进攻,某铁路工厂接受了修复松花江铁桥的任务。在缺乏钢铁、炼钢炉损坏等严重困难下,厂长发动共产党员、积极分子,组织广大工人日以继夜地修复了炼钢炉,制出桥座和铆钉,在松花江解冻前修复了大桥,支援了解放战争。影片通过老梁和老侯头两个工人形像的塑造,表现了工人阶级拥护共产党、战胜困难支援解放战争的热忱,歌颂了他们崭新的劳动态度和巨大的创造力。

  这部影片在画面的构图,故事的发展,人物的表现等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一种健康有力、朴素、明朗的风格,成为中国电影事业上的一座新桥梁。《桥》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占了5个第一:第一部故事片;第一部“写工农兵,给工农兵看”的人民电影;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第一部体现执政党知识分子政策的电影;第一部“反现代的现代性电影”。

  虽然《桥》首映时间在1949年5月初,新中国还未成立,但这部电影依旧稳坐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把交椅”,在当时,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为主人公的电影,意义重大。

  70年前,拍摄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而电影人们不畏艰辛的精神也和影片中所表现的主题高度契合。当时剧组里的摄影、美工都是新手,设备也十分落后,甚至灯光照明采用的还是大号的钨丝灯。为了表现“钢水四溅”的热火朝天场面,摄影师和好几个工作人员身上沾了火星而真的烧起来,只能拿湿棉衣捂着拍完了整场戏都没有停机。当这一部电影完成时,导演王滨激动得泪流满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直到“文革”开始的这段时间,在中国电影史上被称为“十七年电影”时期,这个时期的电影大多有着浓重的政治宣传意味。《桥》在这方面也是严格打样。片中人物的脸谱化符号化设置能够看出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宣传功效,党员一定是起带头作用的,一定是抱病坚持工作的;工人阶级一定是充满先进力量的;知识分子是思想保守的,但最终一定会被工人阶级的力量和聪明才智所教育,最终心悦诚服加入革命队伍的。影片中也有许多如今看来会忍俊不禁的可爱之处,比如片中为了“镇住”化钢炉,工人们在炉皮上写了四个大字“你敢拉稀”。

  《桥》在建国初期,为工业题材的“人民电影”确立了一个基本范式,不同于此前电影传入中国四十多年来的各类型的艺术创作,用阶级属性来重塑人物性格,将主题政策化、故事公式化、人物类型化的这种新范式很快成为后来大多数同类题材电影效仿的“模板”。《桥》之后,从1949年到1955年的六年间,三大国营厂一共生产了包括《光芒万丈》《高歌猛进》《女司机》《走向新中国》《伟大的起点》《无穷的潜力》《英雄司机》《在前进的道路上》等工业题材影片,基本都是按这个路数来的。

  ②新中国旅行社的发展历程1、1954年4月15日,中国旅行社北京分社成立。

  2、1979年,我国只有国旅,接待外国旅游者,和中旅,接待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两个旅行社系统。

  3、1980年6月,中国青年旅行社成立,形成了国、中、青三足鼎立的局面。

  4、1984年国务院对我国旅行社进行体制改革。一为打破垄断;二为由行政或事业单位该为企业。

  5、至今全国有国际旅行社11358家,国内旅行社102570家,共计113928家。

  ③关于新中国法律的发展新中国法律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49年至1956年的社会主义法律初创阶段。此阶段有两大盛事,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隆重召开;诞生了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1957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法律建设停滞阶段。此阶段由于政治活动的频繁发生和影响,我国法律发展遭受重大挫折;

  3、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法律高速发展阶段。主要有两个显著特点,即:立法体制得到了改革和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④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时间是什么1、1952年芬兰赫尔辛基第十五届奥运会,新中国首次派出了一个40人的体育代表团。

  2、提到新中国参加奥运会,绝大多数人都清楚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零的突破”;如果有人还知道中国其实早在1952年就派出代表团首次参加了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那他应该算是“体育通”了。然而,极少有人知道,中国还曾经积极准备参加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并组织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奥运会大选拔。

  3、如果中国能够顺利参加那届奥运会,那么中国的奥林匹克史就应该重写。遗憾的是由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原因,中国与奥运会擦肩而过,而轰轰烈烈的奥运会大选拔几乎没有留下像样的文字记载。民间收藏家詹洪阁近日发现了一本51年前出版的 《奥运会选拔》画册,并支持本报独家披露其中的内容,让我们重温这段不该被时间遗忘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