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组题网  > 生活常识  > 勤学苦练  > 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哪里

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哪里

更新时间:2024-11-25 09:31:17

  一.苏轼的题西林壁如今刻在哪里江西庐山西林寺的壁上。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大意。

  (2)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3)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2、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

  (2)指名学生读,评价。

  (3)师:同学们朗读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指名读 小组读 齐读。

  4、吟诵品诗,感悟哲理

  5、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像这样富含哲理的诗句,你还知道有哪些?选择自己喜欢的背下来。

  6、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

  三.题西林壁中押韵的字是什么《题西林壁》中押韵的字是:峰、同、中。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四.题西林壁的题《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

  《题西林壁》是北宋的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感想,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来告诉读者要想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