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印度教的最高神是什么印度教的主神分别如下:
1、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只要向梵天许愿就会成真,是梵文字母的创制者,梵天的坐骑为孔雀,配偶为智慧女神妙音天女;
2、毗湿奴是主管维护世界之神,毗湿奴性格温和,对信仰虔诚的信徒施予恩惠,常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
3、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代表苦难和永恒生命的基督。
二 解读婆罗门教与印度教的关系我们只知道有很多的宗教信仰,却有许多宗教是我们不知道名字,起源还有发展的。就拿一度较来说吧,它起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我们只知道印度教是世界的主要宗教之一。婆罗门教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一起深入了解它与印度教的关系吧。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按历史发展,最先有婆罗门教,然后是出现佛教,之后出现印度教。佛教的成功,得力于婆罗门教的体系成熟,佛教的“无神”思想也算然彻底的颠覆了传统的婆罗门思想,但是佛教在印度发展不是很顺利,在公元12世纪,伊斯兰教的入侵之后就覆灭。
在伊斯兰教的压力下,印度本土的婆罗门教复兴,之后建立了新的婆罗门教——也就是现在的印度教。
所谓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这个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居于印度河流域的时代,后来,恒河流域产生了耆那教,特别是佛教等新宗教,经过长时间的相互影响,婆罗门教本身也发生了革新运动,故到近世以来,称之为印度教。但在本质上说,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意味,并无差别。所谓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袭的祭师阶级,他们在宗教上占有无上的权威,故将他们的宗教称为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已经部分摆脱了早期吠陀宗教自然崇拜的色彩,也吸收了部分神秘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维,但对吠陀诸神的崇拜依然盛行;直到印度教成型,对湿婆和毗湿奴及其化身的崇拜才占据了中心地位,三大神也才上升到无所不在的、抽象的宇宙精神的地位,最终形成了湿婆派、毗湿奴派和性力派三大依据崇拜对象不同而划分的派别,而婆罗门教是没有这种划分的。
此外,婆罗门教时期没有神庙,不崇拜神明偶像(只通过祭祀来和神沟通),但印度教时期神像崇拜则几乎是信仰的中心,发展到现在已经到了世主(扎格纳特,简而言之,直接把一截木头当成神明的具现和化身)崇拜这种地步。
三 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异何在“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这样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接下来,跟随小编一起来大乘佛教看看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起源差异何在?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的印度次大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佛教是印度文化的代表,公元前二十几末传入古老的中国大地。传入西藏后和西藏的本土文化和宗教相融合,并后来居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公元前2000年中叶,雅利安人从中亚高原南下,进入印度西北部,并且处在低于哈拉帕文化(印度土着居民)发展的阶段,后来在各部落战争中雅利安人征服了土着居民,有余雅利安人是白种人,印度土着居民是棕色人种。
雅利安人就实行种姓制度,瓦尔那就是雅利安人为了区别和土着具名而实行的种姓制度,瓦尔那来自梵语,意思是有颜色品质的意思。
而藏传佛教的政教合一制度是由于当时藏传佛教在西藏占据重要地位,有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五大派系。于是藏传佛教自然而然的在西藏地区形成了实质的政权,并且日趋强大,后来由格鲁派宗喀巴大师弟子达赖正式创建由佛教执政的制度。
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四 神秘的印度教的火葬习俗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作为国教的国家,在这里可以看到印度教徒的火葬场面,在印度教火葬和“血祭”是公开举行的,正因为这样,去观光的旅客都有机会见识到。火葬的事宜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他们都以能得到火葬为荣。那么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印度教文化中神秘的印度教的火葬习俗。
“荼毗”就是火葬,火葬是印度教的重要仪式,不论任何身份的人,都以能得到火葬为荣。特别是能在庙前举行火葬,这也是信徒们的最终的愿望。Bagmati River河的两岸有一座石桥相连,桥的右边是给皇室贵族进行火葬的地方,而左边才可给平民举行葬礼。
尼泊尔人举行火葬时,是没有太大的悲伤场面的,因为他们对死亡看得非常的淡然,人死后随即进行火化然后再将骨灰洒入河中,如此灵魂便能脱离躯壳而进入神界。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
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三次,剃头着白衣的死者儿子当场一把就点起火来, 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二、三小时烧成骨灰后,直接就洒在Bagmati River圣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按照印度教的习俗,人死了,除了四种人不能火葬,其他包括达官贵人均一律实行火葬。那么四种人都有哪些呢?据了解,四种人包括小孩;孕妇;居无定所的盲流;从事火葬工作的苦力。
火化过程基本是这样进行的:灵车出现;把死者从灵车里拽出来;抬向河边;放到一块长条石板上;死者家人亲属围拢表示哀思;火葬场工作人员用刀片割开将死者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被单子啥的;比较隐蔽地把死者外衣外裤内衣内裤脱掉;
把死者脱下来的衣物扔进河里;重新盖好死者并抬起;向火葬台抬去;亲属再次抬着死者担架围着准备点火的火葬台反复转圈;把死者放到火葬台木头架子上;点火;燃烧中;燃烧完用水反复冲洗葬台;最后认为葬台上啥残留物都没有了再进行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