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烛之武退秦师教案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左传》及有关文学常识。
(2)烛之武形象分析。
(3)烛之武如何退秦师。
2、过程与方法:
(1)问题式。以问题层层推进,梳理故事情节。
(2)探究式。烛之武退秦师原因及现实影响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烛之武临危授命,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通过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学会如何与人交流、沟通。
4、教学重难点:
(1)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2)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带给我们的启示。
(3)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式。
5、教学时数:3课时
(1)第一课时
导入本单元内容:
同学们,前面我们刚刚学完诗歌单元,已经感受过了她的激情与柔情。而今天我们将要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那就是文言文。
这个单元选的是先秦的散文,这些文章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都是千古流传的叙事名篇。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
但在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以前,我想先给大家几点学习高中文言文的建议,为同学们刚开始学习文言文做一个铺垫,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找准一个方向。
(2)、学习文言文要掌握哪几类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到积累本上)。
(2)异读字(一个字保留了两个以上的读音,且音不同则义不同的字)。
(3)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6、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7、解题:
烛之武:郑国大夫。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秦师:秦国军队。
退:使……撤退。
8、导入新课
9、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诵,学生整体感受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断句。
(2)听完后,展示幻灯片,订正字音。
(3)自读课文。
10、作业:疏通课文。
11、串讲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
(3)找同学翻译课文,注意以下文言现象。
12、小结。
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二)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是谁烛之武退秦师中郑伯是郑文公。
郑文公,姬姓,郑氏,名踕,郑厉公之子,春秋时期郑国第八位第十任国君,前672年至前628年在位,在位45年。前673年五月,郑厉公去世 ,儿子姬踕即位,是为郑文公,郑文公在位期间,曾数次摇摆依附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前628年郑文公去世,其子郑穆公即位。郑文公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执掌郑国政权四十五年。郑文公在位时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失去郑庄公时代地区小霸的威风,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二流诸侯,因此郑国常受到像楚、晋这样强国的欺凌。好在郑文公一
三)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1、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2、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四)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介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介宾结构“于郑伯”作“言”的状语,后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介宾结构“于君”作“有”的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 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代词“之”);(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代词“之”)。
五)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起因经过结果1、起因:晋侯、秦伯围郑。
2、经过:①发展:“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②高潮: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3、结果:秦伯说,与郑人盟;(晋)亦去之。
4、简短来说,《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围郑 (起因) 说服秦伯 (经过) 秦晋退师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