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组题网  > 生活常识  > 勤学苦练  > 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作文

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作文

更新时间:2024-11-26 03:32:17

  ①齐桓公是什么样的人作文1、有一年,齐国军粮出现短缺。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你一向足智多谋,你能不能想个法子,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为国库筹备足够的军粮呢?”“这好办!”管仲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说,“前几天,北郭有个人,挖地时挖出来一只龟,这只龟就值五百亩地的粮食。我去把那只乌龟弄回来就行了。”齐桓公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但他相信管仲的智慧,便没多说什么,任由管仲行动。

  2、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车的使团,浩浩荡荡前往那个人家,赐给他官帽一顶后,便一路敲锣打鼓,把那只龟给“请”了回来,供奉在寺庙前的大台上。白天杀了四头牛祭祀它,晚上派百名士兵把守。众人大惑不解,一只乌龟何以受此隆重的礼遇?管仲就宣称:这只龟是东海海神的儿子,是无价之宝,谁要拥有了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3、这下,举国上下都沸腾了,那只乌龟也被越传越神乎。后来,齐国出兵攻打孤竹,管仲打听到齐国的首富丁家,粮食够大军吃五个月。于是,他就去找丁家老爷,说要把那只乌龟抵押给他,换他的粮食。丁家老爷受宠若惊,赶紧收了那只龟回家供着,而齐军出征孤竹的粮食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4、齐桓公听说了此事,哈哈大笑:“管仲你真能忽悠啊,一只无用的乌龟竟让你忽悠来数万担粮食!”管仲嘿嘿笑道:“大王,这个世间如果没有盲从、贪心之人,小臣上哪儿去忽悠啊?”

  ②写齐桓公怎么写标题1、可以命题为“齐桓公你才是我心中的真豪杰”,“春秋霸主齐桓公”。

  2、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误信小人,活活被饿死。但是齐桓公能够作为春秋五霸之首肯定有他的能耐,知人善用,宽宏大量,其实前期齐桓公头脑明白齐国的境地,善于解决问题,在管仲、鲍叔的辅佐下雄心勃勃,充满野心和干劲,是难得一见的春秋明君,而且他建立起了齐国霸业,让齐国叱咤春秋舞台数十载。

  3、管仲是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经济学家。是春秋第一名相。他的思想在现在的经济学思想的都具有影响力,管仲辅佐齐桓公四十余年,齐国九合各路诸侯,一匡天下,从他身上看到赏罚分明,尊重民意,忠君爱国,虽然曾经伤害齐桓公,但是齐桓公还是采用他,他很感激齐桓公的重用,也对于鲍叔的引推感激万分,俩人共同辅佐齐桓公开创霸业。

  ③齐桓公之事写篇作文1、在葵丘寺的会盟殿中,记者仰望着殿内齐桓公邀集八国诸侯的彩塑,听着吴传坤先生的讲解,仿佛历史就在眼前。 在那个王室衰落、群雄纷争的年代,齐桓公脱颖而出,率领诸侯“尊王攘夷”,匡扶天下,可谓是一代英雄。

  2、齐桓公坐了42年的“寡头政治”,召集过26次“国际和平峰会”,28次出动军队。不仅帮助那些被外族欺负的诸侯小国,也收拾那些翘尾巴的诸侯大国。他把周朝王室抬举到了最显赫的神位上,同时给自己佩戴上“国际警察”的徽章。他曾在诸侯会盟时公开表示:“诸侯莫违寡人!”齐桓公亦为一代贤君,他不计管仲的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国,以父事之,遵从其“尊王攘夷”的国策,经过40年的苦心经营,使齐国由一个海滨蛮夷之地,成为春秋各国中最富有的国家。

  3、历史上有名的“葵丘会盟”,成为齐桓公霸业的顶峰。而且在葵丘会盟六年之后的牡丘结盟时,诸侯们又重温“葵丘会盟”,可见葵丘会盟在诸侯心中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

  4、同时,葵丘会盟也是齐桓公人生的转折点。因为,当时他和辅佐他的管仲都老了,都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葵丘会盟这一年,齐桓公65岁,管仲74岁。他们两人,可谓是惺惺相惜。齐桓公识才惜才重用管仲,管仲相主护主倾力相助,成就了一个时代的霸业传奇。而就在葵丘会盟后的第6年,年迈的管仲离桓公而去。自此,齐桓公的晚年人生转入悲剧,直至被饿死。齐桓公晚年昏庸,常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为借口,耽于国事。更可悲的是,一向对管仲言听计从的他,并没有听从管仲的遗言,任用易牙、竖刁、开方之徒,最后这三人竟将齐桓公宫殿用高墙围住,任何人不得进去。一个名满天下的英雄活活被他们饿死。英雄已逝,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④齐桓公想拜见东郭野人是什么典故齐桓公想拜见东郭野人的典故是“庭燎招士”;

  故事简介:

  春秋时期天子和国王在接待外国使者或商讨国家大事时,要在大庭中燃起火炬,叫"庭燎",这是最高规格的接待礼仪,齐桓公因求贤若渴而"庭燎招士",但一年过后,没有一个贤士前来;

  这时,东野那里有个地位低下的人求见,齐桓公很高兴地登堂接见,他问来人有何才能,来人回答:"我会九九算术,"桓公讥笑说:"会九九算术也能算一技之长吗,齐国这样的人到处都是。"来人回答道:"大山不拒绝细小的石头,所以才成了大山,大海不拒绝细小的溪流,所以才成为大海,九九算术不算什么,但您如果对我以礼相待,还怕比我高明的人不来吗,"桓公深感有理,便设庭燎之礼接待来人,果不其然,一个月后四面八方的贤士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