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云组题网  > 生活常识  > 生活常识  > 盘点:安徽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盘点:安徽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11-26 21:24:44

  一)盘点:安徽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可谓是人杰地灵,曾培育出道教文化、桐城派、建安文学、龙城画派、北宋理学、徽文化、皖江文化等,涌现出老子、庄子、管子、曹操、华佗、包拯、朱元璋、李鸿章、陈独秀、胡适、邓石如、赵朴初、吴作樟等一批著名历史人物,他们对安徽文化的形成都作出卓越的贡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老子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庄子

  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曹操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华佗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华佗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被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包拯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文曲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包黑炭”。

  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自古以来,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李鸿章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胡适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

  二)盘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积淀需要时间的见证,而浙江文化的发展就是历经岁月的长河累积下来的,人们世代在这里生活着,有着属于各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加上浙江的好山好水共同营造出浙江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下面就为大家盘点那些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表演

  戏曲:越剧[嵊州]、调腔[新昌]、平调[宁海]、昆剧[永嘉]、婺剧[金华]、皮影戏[海宁]、三脚戏[淳安]、杭剧[杭州]、绍剧[绍兴]、莲花落[绍兴]、甬剧[宁波]、姚剧[余姚]、瓯剧[温州]、湖剧[杭嘉湖]。

  曲艺:四明南词[宁波]、明州走书[宁波]、西湖小热昏[杭州]、鼓词[瑞安]、莲花落[绍兴]、平湖调[绍兴]、道情[金华]、钹子书[平湖]、摊簧[兰溪]、词调[临海]、舟山锣鼓[舟山]。

  舞蹈、奉化布龙、长兴百叶龙、青田鱼灯、十八蝴蝶(永康)、海盐滚灯、淳安竹马、浦江板凳龙、大头和尚舞[宁波]。

  造型艺术

  朱炳仁铜雕、青田石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龙泉宝剑、宁波朱金木雕、骨木镶嵌、都锦生织锦[杭州]、西湖绸伞、硖石灯彩[海宁]、王星记扇[绍兴]、乐清细纹刻纸、桐庐剪纸、萧山花边、苍南夹缬、桐乡蓝印花布、瓯塑和瓯绣、黄岩翻簧竹雕、东阳竹编、嵊州竹编、浦江麦杆贴。

  民俗风情

  衢州南宗祭孔、景宁畲族祭祀仪式、海盐骚子、炼火[磐安]、扫蚕花地[德清]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州山歌和琴书、路桥气象谚语、渔民号子、天台山佛教音乐、织里刺绣、杭州刺绣、昌化竹编、松阳端午茶、台州道情、桑生产习俗、杭派书画装裱工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海县平调、青田石雕、杭州铜雕、宁波金银彩绣。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乐清细纹刻纸、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

  三)盘点:中国四大火炉是哪四个城市现在已经冬天了,相信好多人都想着夏天吧,毕竟冬天的天气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洗澡都都让人畏手畏脚的。想想还是夏天好啊。但在城市文化中有这么几个城市在夏天的时候被赋予了“火炉”的称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火炉”城市的说法源于民间,原先并没有气象统计学上的依据。“火炉”这个说法反映的是公众的直观感受,但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例如,北方城市高温天数较多,但相对湿度不大,人体舒适度要好很多吗,有的城市极端最高气温很高,但是持续时间不长,炎热程度总体不一定就是最高的,有的城市夏季相对湿度很高,但最高气温不是很高,虽然人体感觉闷热,但炎热强度不强。当然,人体对炎热的感受与人员的身体条件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有关系。

  2010年公布的新四大火炉,对“炎热城市”的分析研究,考虑的因素包括炎热指数(一种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综合影响的指数)、高温日数、连续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以及极限高温数值和相对湿度综合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大家把这样的城市称为“火炉”。

  不同于极端最高气温或高温天气(日最高温度35℃)日数等指标,炎热指数综合考虑了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的影响,有着独有的计算公式,通常认为,炎热指数值越大,人体感觉会越不舒适。因为在高温条件下,如果空气干燥,可以通过出汗和汗液的蒸发来散热,但如果空气湿度太大,人的散热系统的效率就下降了,汗液无法蒸发散去,就会感到很不舒服。

  南京、重庆、武汉、南昌等城市每年的高温日的确居于榜前。按照资料统计,四大城市夏季35℃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19.3天,37℃以上高温天气平均每年4.5天,夜间28℃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3.2天,30℃以上的最低气温平均每年1.9天。再加上“满城无风”的闷热,难怪拥有了“火炉”之名。

  重庆、武汉、南京等长江中下游城市在夏季常常如火炉般闷热,主要是由于夏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维持较长时间的高温高湿天气。特别是7月中下旬和8月上中旬,副热带高压一般维持在长江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使得这些地区闷热难耐。

  重庆

  重庆之热源于地形,“渝炉”堪称老山炼丹,是全国有名的盛夏高温区。而专家认为山城夏季多雨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排放物(二氧化硫、微小粉尘等)的增加影响到太阳辐射,导致了降水量提升,高温日相对减少。这样的“人工降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污染的“意外收获”。

  江城

  江城武汉可称“一代炉魁”。此地江河湖泊众多,水汽大量蒸发,团团热气将整个城市罩住,一方面减慢了地面热量向空中辐射的速度,另一方面使人体表面不易散热,宛如桑拿,汗出如浆,闷热难耐。1934年某日武汉41.3℃的纪录为江城夺得“炉魁”之称。

  南京

  南京深得江南“夏九九”的精髓:扇子勿离手,出汗如出浴。宁沪两地高温堪称伯仲,不过上海临海地形让南京自叹不如,因为海陆间气压差,上海的晚上比南京凉爽很多,虽然两地日最高温差不多,但是日平均温度上海就比较低。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空前规模的燃烧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汽车的降价、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购车代步,加上空调的普及,这些都在向大气排放大量热气。城市里的人口、高楼、道路密集、混凝土、柏油路使太阳辐射升温快,散热慢,热岛效应越来越明显,城市的温度在逐步升高,越来越多的“火炉”城市涌现出来,这也是人类无节制活动加剧地球环境急剧变化升温的现实例证。

  【结束语】相对比“火炉”排名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希望社会各界都能积极地行动起来,大环境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做的是民生关怀和社会小环境的改善。炎热的天数增多,说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迫切性,政府在环保这方面需要做得更多。

  四)盘点:佛山历史文化名人都有哪些?广义上的名人,是指一定范围内有高知名度的人。狭义上的名人,是指知名人士、杰出的人物,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革命众多,各个乡、县、市都有名人,佛山文化已有多年历史,其中名人辈出。下面,小编来盘点下佛山的历史文化名人。

  黄飞鸿

  黄飞鸿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岭西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其童年、少年均在佛山度过。黄飞鸿自六岁起随其父黄麒英习武,因家境贫寒,经常随父在佛山、广州等地卖武售药。十三岁时,黄飞鸿在佛山豆豉巷卖武时遇到铁桥三的首徒林福成,得传铁线拳、飞铊等绝技,奠定了日后成为一代洪拳大家的基础。

  康有为

  康有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后为保皇派首领。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初年学习传统儒学。国家的危亡,现实的刺激,使他对旧学发生怀疑。1879年,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和当时的改良思潮,开始糅合古今中西之学,改良政治。1888年10月,鉴于中法战争后形势险恶,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提出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事。1890~1893年,在广州、桂林聚徒讲学,着有《长兴学记》、《桂学答问》。

  简氏兄弟

  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两位出自佛山的着名实业家和爱国华侨--简照南、简玉阶兄弟。简照南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简玉阶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他俩是佛山澜石黎涌乡人。简照南家贫,17岁到香港,在叔父简铭石开的“巨隆号瓷器店学做生意,不久便派他长驻日本收理账款。清光绪十九年(1893),玉阶随兄到日本经商。不久在曼谷开办”怡生兄弟公司“经营百货,赚了大钱,随后又开办了”顺泰轮船公司“,由租船航运到自购船承办海运,航线遍及东南亚各地。

  吴勤

  吴勤,革命烈士。佛山南浦村人。1911年开始受佛山的革命志士王寒烬、钱维方等人民丅主革命思潮的影响,热心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1916年参加民军,在广州对龙济光军队的战斗中,只身泅水爆破济军军舰,受到孙中山嘉奖,被任命为孙的卫士。1918年孙中山离粤赴沪,吴勤回到佛山重新务农。带领本村农民在大桥头的鸿胜分社练习武术,组织”保境安民“,以对付邻乡地主民团的欺负,并站在佛山工人一边对反动势力作坚决的斗争。